原油配资网 一口气看懂齐国称霸!春秋时代诸侯乱战,为何齐桓公能首先称霸?

发布日期:2024-09-15 21:42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原油配资网 一口气看懂齐国称霸!春秋时代诸侯乱战,为何齐桓公能首先称霸?

用户在安装三星钱包 App(不低于 5.2.04 版本)和蔚来 App(不低于 5.28.0 版本),在蔚来 App 中添加本人车辆信息原油配资网,之后就可以在三星钱包中操作添加蔚来车钥匙了。

很多用户选择萝卜快跑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萝卜快跑无人驾驶,采用远程监控,车上也没有安全员,对于部分些许“社恐”的用户来说简直太友好了,这辆车自从上车以后就专属“我”来掌控了,没有出租车司机抽烟弄的满车烟味,不用看司机脸色,也可以随便开空调,选择自己喜欢的温度,放自己喜欢的歌,不用听出租车司机《套马杆的汉子》,也不用听相声等,想干啥就干啥,可以完全得做自己,简直太自在了。

齐国称霸的关键,其实就在于四个字,尊王攘夷。

简单来说,就是当时齐桓公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。可以名正言顺地扛起周天子的大旗,合法扩张。

因为有了合法扩张权,再加上齐国在扩张的时候,自己又不吃独食,注意团结群众,分蛋糕的时候也没忘了自己的小弟。所以,小弟们得到了好处之后,自然就更愿意追随齐国一起搞事情。就这样,齐国的阵营力量暴增,瞬间压倒了同时代其他所有的阵营。

如此一来,齐国自然就顺利称霸了。

当然,道理是这个道理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,可没那么容易。想要更好地理解,齐桓公到底是怎么称霸的,我们还得从齐桓公登基之前开始说起。

作为山东地区的大国,齐国的老祖宗,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。很多人都知道,姜子牙扶保周武王,灭了商朝,所以后来才被封到了齐国。但同时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除了君臣关系之外,姜子牙其实还是周武王的老丈人。

姜子牙的女儿,后来嫁给了周武王,成了周朝的初代皇后。而姜子牙的几个外孙,一个后来继承了周天子的宝座,这就是周成王。另一个后来被封到了山西,这就是春秋时期那个晋国的初代国君。

因为这种特殊关系,导致齐国的国君虽然不姓姬,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却都和周王室保持了非常紧密的关系。而且,周王室能够彻底击败和同化东夷,也是因为在东边有齐国这么一个国家的鼎力支持。所以在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,齐国一直都是周王室的死忠粉。

但是,到了西周后期的时候,因为一些很复杂的原因,导致当时的齐国,和周王室产生了一些矛盾。而接下来,周王室这边在位的周夷王,也是个狠人,直接就把当时的齐国国君给煮了。

因为这件事,导致齐国和周王室的关系,在西周末期迅速恶化。

当然,如果从周王室的角度来说,齐国在这件事上还真不冤。因为当时周王室持续衰落,齐国作为东方的头号大国,已经隐隐对周王室在东边的统治产生了威胁。所以周夷王这么做,其实也有杀鸡儆猴的意思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自此之后,周王室开始在台面之下,对齐国施加了一些不能明说的影响,导致齐国在接下来的一百年时间里,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,而且内部还发生过内乱。

直到百年之后,到了周幽王被杀,西周灭亡之后。这个时候的周王室,自身力量暴跌,再也没办法压制那些诸侯国。此后,齐国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,开始疯狂发育。

当时齐国这边,是齐庄公在位,也就是齐桓公他爷爷。齐庄公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葩,因为他待机能力超长!

齐庄公在位整整六十四年的时间,要知道,后来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,也就只在位六十一年而已。如果齐庄公不是诸侯,而是算皇帝的话,那他能排到康熙前面!

更有意思的是,齐庄公在位六十四年之后,他儿子齐僖公,又在位33年。父子二人的在位时间,加在一起,已经接近一个世纪了。而且父子二人交班的过程当中,也没有什么变故。

也就是说,在西周和东周交替的这近百年的历史当中,齐国长时间处于内部问题的状态。而当时的中原各国,则是因为周王室的衰落,逐渐开始混战。在这个乱局当中,齐国长时间稳定,两代国君又都算是比较英明的。如此一来,齐国想不强大,都不可能了。

到了齐僖公在位后期,齐国已经彻底崛起,甚至被后世称之为‘春秋小霸’。所谓小霸,就是指当时齐国不光自身国力很强,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弟,可以拉几个国家举行会盟。但是整体影响力,又没达到可以影响整个天下局势的程度。

当时的齐国,基本就处于这种状态。虽然还没达到后来那种动辄影响天下的地步,但至少在山东这一块,齐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了。

而齐桓公的故事,就是在他爷爷和他父亲的基础之上,逐渐展开的。

齐僖公作为齐国的国君,孩子肯定是不止一个。不过,史书上有记载的,只有五个,两男三女。或许齐僖公也有别的孩子,但那些孩子在历史上基本毫无影响,所以我们就不考虑他们了,只算这五个孩子。

这五个孩子当中,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姜诸儿,老二姜纠,老三姜小白。老三这个名字,和今天某个白酒品牌有点像,似乎有点搞笑。不过这个名字略微搞笑的老三,正是后来的齐桓公。

至于那两个女儿,大闺女叫宣姜,二闺女叫文姜。

从这个关系当中,我们也能看出来:正常情况下,作为老三的姜小白,其实根本就没机会接班。因为当时施行嫡长子继承制,姜小白既不是嫡子,也不是大儿子。所以正常来说,在他父亲去世之后,除非他两个哥哥都死了,而且还都绝后了,之后才有可能轮到他。

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。后来,齐僖公去世之后,作为老大的姜诸儿,顺利接班上位,这就是齐襄公。不过,齐襄公上位之后,很快就搞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
在私生活方面,也不知道这位齐襄公咋想的,竟然和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妹妹,也就是那个二闺女文姜,看对了眼,然后兄妹二人开始搞事情。当时文姜已经嫁人了,而且她老公还是鲁国的国君。可是就算这样,齐襄公依然不肯罢休。后来为了搞事情,还直接把他妹夫勒死了。

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,能差到这个程度,也真的是极品了。

而在国家方面,这样的齐襄公,自然也管不好国家。所以,齐襄公在位十多年之后,终于搞得国内民怨沸腾,高层贵族也有很多人对他十分不满。最终,一个叫公孙无知的人,联合其他大臣发动了政变,干掉了齐襄公,然后自己上位做了国君。再之后,公孙无知又被其他大臣干掉。

正是因为这样复杂的原因,齐襄公被杀之后,他虽然有儿子,但是他儿子却无法继承国家。而且,为了躲避公孙无知的追杀,还得逃离齐国。等到公孙无知被杀之后,齐国的大臣们因为太过反感齐襄公,也不愿意让齐襄公的儿子回来接班。

所以,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,干脆让齐襄公的弟弟接班得了。

齐襄公的两个弟弟,老二姜纠,老三姜小白,此时都不在国内。之前齐襄公在国内倒行逆施的时候,这哥俩知道,如果继续留在国内的话,难免不会遭了毒手,所以就提前跑了。老大去了鲁国,老三去了莒国。

所以,到了这个时候,兄弟俩几乎是同时得到了消息,然后同时火速回国,想要去继承王位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老二一边自己火速赶路,一边派自己麾下的得力干将管仲,去截杀老三。截杀过程当中,管仲射了一箭,射中了老三姜小白,以为自己干掉了老三,所以就回去复命了。

但谁都没想到的是,老三姜小白,还真是福大命大,只是被射中了腰带。这场刺杀之后,老三火速赶回国内,抢在自己二哥之前回国,继承了国家。而老二则是因为管仲的刺杀,误以为老三已死,所以接下来就走得慢了一点,最终错过了继承权。

就这样,老三姜小白,终于艰难的即位了,然后开始以齐桓公的身份,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。

齐桓公登基之后,首先要做的,自然是稳定国内,顺便解决一下他的二哥。在他的压迫之下,鲁国被迫杀了老二。至于那个管仲,倒是活了下来。因为齐桓公登基之前,身边有个人叫鲍叔牙,这个人不但是齐桓公的死忠粉,而且还和管仲是好朋友。

所以,就在齐桓公下令要杀管仲的时候,鲍叔牙站了出来,坚定阻止了齐桓公。当然,鲍叔牙阻止齐桓公的理由,不是他和管仲有多深的交情,而是说管仲有才。

这点倒是不假,管仲确实有才。

出于对鲍叔牙的信任,齐桓公最终还是赦免了管仲,并且决定要用他。也正是因为齐桓公的这一念之差,让整个齐国的历史,变得截然不同!

准确来说,是让整个中国的历史,都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
管仲被抓回来之后,齐桓公在第一时间和他有了一番长谈。在这番长谈之后,齐桓公终于知道,鲍叔牙并没有骗自己。

就这样,一段流传千古的‘君臣佳话’,正式开始了。

接下来,齐桓公先是任命管仲为大夫,后来又直接任命他为齐国的相国。而管仲掌权之后,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经济改革

所谓的经济改革,简单来说,就是搞钱。一个国家有了钱之后,才有能力去发展很多事情。不过,管仲搞钱和后世那些理财小能手不一样。人家是直接建立一套搞钱的系统。而且,这套系统还是可持续的!

在管仲的改革之下,齐国将制盐和冶铁这两个行业,全部收归国有。在春秋时期,这两个行业绝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,而且可以获得暴利的行业。除此之外,管仲还用国家的手段,对粮食价格进行调控。根据土地产出的粮食数量,征收不同的田税,多产多收,少产少收。

在林业和渔业方面,管仲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,大体上就是阻止有人涸泽而渔,尽量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,可以持续捕捞和砍伐。

更匪夷所思的是,在货币管理方面,管仲也有着远超时代的智慧。在管仲的安排下,齐国设立了专门铸造货币的机构,把铸币权完全收归国有。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,一旦政府有了完整的货币发行权,那接下来,想要团结国内的经济力量,对其他国家打货币战争,就易如反掌了!

总之,管仲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之后,齐国瞬间就有钱了,而且以后还可以持续搞钱。有了钱,国家自然就有能力扩充军队,进行工商业的产业升级,对内进行制度改革,对外扩张……这些道理,可不光是对今天有效,对春秋时期的齐国来说,也是同样适用的。

不过,搞到了钱之后,接下来,管仲和齐桓公在齐国未来的发展问题上,却产生了一点小分歧。

齐桓公认为,既然国家有了钱,那接下来,自然就该整顿军备,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,然后不断对外扩张,开疆拓土。

而管仲却认为,目前齐国暂时不应该对外发动战争,而是应该‘内修德政’。

听到内修德政这四个字,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,会觉得管仲有些迂腐。但实际上,这恰恰体现出了管仲的智慧。

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,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了,而且也彻底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权。但天下共主的位置,却依然还是被大家承认的。如果齐国贸然对其他国家,发起大规模的兼并战争,很容易会引来众怒。

这个时候,周王室再出来振臂一呼,号召大家一起去进攻齐国,齐国估计就被彻底灭了。就算周王室不出手,几个诸侯国联合之后,也够齐国喝一壶的。

如果按齐桓公当时的思路来,接下来齐国面对的局面,大致就是如此。

而管仲的思路,则是更为高级!管仲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:为什么我们要壮大,就非得兼并其他国家呢?为什么不能直接收其他国家做小弟,然后回头带着小弟组成一个联盟,自己做联盟的大哥。

如此一来,在这个联盟当中,齐国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哥。大哥说打谁,小弟就得打谁。打输了大家一起分摊,打赢了大哥吃肉,小弟最多只能喝点汤。这不比齐国直接自己去打仗,要更划算吗?

而且,时间长了之后,齐国这个带头大哥,也可以在联盟内部,不断同化其他小弟。甚至对于有些国家,都不用出动军队,直接打货币战争或者贸易战争,就能让这个国家屈服,甚至直接吞并其他国家。相比之下,单纯靠军队去吞并其他国家,实在是效率很低的方式。

当然,想要做带头大哥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首先,齐国自身的国力得足够强大。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,都必须是当之无愧的最强。其次,在道德上得让其他国家信服,得有一个让其他国家追随你的理由。

为了让其他国家在道德上信服齐国,齐国既需要自身做的公平正义,让大家信服。同时还得扛起一杆大旗,让大家都觉得聚到这杆大旗之下,对自身有好处。

而管仲找到的这杆大旗,名字叫做‘尊王攘夷’。

正所谓‘实践出真知’,在没实际做过之前,任何理论上的东西,大家都觉得很飘。所以,齐桓公当时虽然觉得管仲说的有道理,但也不认为自己错了。他觉得,自己选择直接开战的做法,或许更适合齐国。

所以,接下来,齐桓公直接以齐国国君的名义,强行压倒一切。就在齐桓公正式登基的第二年,齐桓公正式下令,让齐国对宋国开战。结果,当时齐国整体国力,虽然在宋国之上,但是开战之后,其他很多国家,都本着‘唇亡齿寒’的心思,一起来帮宋国对付齐国。

最终,不出所料,齐国战败了。

这次战败之后,齐桓公终于开始静下心来,仔细思考管仲的提议。然后,他最终发现,管仲是对的。

所以,从这之后,齐国就开始以管仲的思想,作为齐国的发展战略了。

接下来的几年里,管仲一边帮齐桓公对内进行改革,一边对外进行外交伐谋,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。

先说对内改革。

在对内改革方面,除了之前说的那套经济改革组合拳之外,管仲还重新对齐国的体制进行了系统划分。经过管仲的划分之后,齐国划分成了21个乡,乡下面又有层层建制,最小直接以家庭为单位。如此系统的划分,直接把齐国整个国家都给理清了。

而这套划分制度,同样也和军事体系挂钩。21个乡,六个乡专门从事生产和商业,其他15个乡,没事的时候生产,有事的时候打仗。如此一来,齐国内部的生产和战争系统,就变得特别高效,而且变得特别团结。因为在这套系统之下,国家利益和每个家庭的利益都息息相关,大家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了。

更匪夷所思的是,在改革过程当中,管仲基本上没遇到什么阻力。

准确来说,倒也不是管仲没遇到阻力,而是因为当时齐国内部的阻力,要远小于管仲这边的力量。很多人都知道,历史上的很多改革,在进行期间,势必要动传统既得利益者的蛋糕。管仲当时自然也动了齐国既得利益者的蛋糕,比如说将盐铁收归国营,不允许他们涸泽而渔,过度开采资源。这些事情,都让那些传统奴隶主很恼火。

但同时,管仲的改革,却带给了他们更多的利益。

这个利益,叫做田税。

在管仲的改革当中,有一项叫做‘差额征地税’,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土地产量,征收不同的地税。这项改革的实际,其实是默认了土地私有化。要知道,在春秋时期,土地基本上还处于公有制的状态。而管仲的这项改革,则是让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奴隶主,得到了最大的实惠。

如此一来,他们等于是被管仲打了巴掌之后,又给了一个甜枣。这样一来,他们自然不会太过反对管仲。再加上齐桓公绝对信任管仲,齐国政府高层,基本上也都是管仲挑选出来的人才。虽然也有人反对管仲,但他们不掌权,声音自然也就小了很多,最终更是无法阻止管仲的改革了。

除此之外,管仲这期间,还在理论上搞定了‘尊王攘夷’这杆大旗。

想要让诸侯们信服,可不是齐国喊两句‘尊王攘夷’的口号就可以的。首先,管仲得先从理论上,搞定齐国扛这杆大旗的‘合法性’。为了搞定这个事情,管仲提出了一个问题,叫做‘华夷之辩’。

简单来说,既然你要尊王攘夷,那请问谁是王谁是夷呢?王很简单,自然就是周王室。但是夷的划分,却不太容易。如果单纯按照血缘关系来划分,姬家子孙封国就叫华夏,非姬家子孙就叫蛮夷,那齐国自己就是蛮夷,因为齐国的初代国君是姜子牙,不是姬家子孙。

如果按照炎黄子孙的血缘关系来划分,那不好意思,很多所谓的蛮夷,其实也都和中原民族通婚,他们其实也是炎黄子孙。

所以,管仲最终给出的划分方法,是根据‘礼仪’。愿意接受我们的中原礼仪,然后不和我们打仗,老老实实过日子,臣服于我们的,就是我们自己人。而如果天天想着侵略我们,天天老想占领我们的土地,消灭我们的文明,那就是我们的敌人。

管仲当时搞定这个理论,或许只是单纯想帮齐桓公强国。但谁都没想到的是,他的这个理论提出之后,会对后世的中国产生多大影响。后来,包括孔子在内的无数聪明人,继续在这个理论上扩展,逐渐建造了一整套的完整理论体系,确定了‘华夏’这个概念。

管仲的这些改革,当然不是他掌权之后,就马上做出来的,而是前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。不过,就在他开始执行这套组合拳之后,很快,齐国的国力就上来了,然后也有了对外收小弟的能力。

就在齐桓公登基的第三年,也就是齐国败给宋国之后的第二年。管仲提出,齐国可以征伐谭国。谭国当然也是炎黄子孙,他们的先祖,是黄帝的长子,少昊。但是按照管仲提出的划分理论,谭国当时不尊礼法,所以齐国从法理上可以讨伐谭国。

当然,最根本的原因,还是因为谭国比较弱小,而且在齐国竖起理论大旗之后,好像也没有哪个国家,会再为谭国出头。

所以,开战之后,齐国几乎轻而易举地灭了谭国,没有受到任何阻力。

这场灭国之战,让齐桓公彻底尝到了甜头。此后的四年时间里,齐国继续利用‘尊王攘夷’这杆大旗,拉拢了鲁、宋、陈、蔡、郑、卫等几个国家。并且再次以不尊礼法为理由,灭了遂国。

就这样,到了公元前679年,也就是齐桓公登基七年之后。一个囊括近十个国家的联盟,初步成型了。这个联盟中的很多国家,后来在大家眼里,都是所谓的‘小国’。但实际上,在齐桓公那个时代,这个联盟内部的人口数量,至少占整个中原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。

而在这个联盟内部,齐国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。只要理由充分,当时齐桓公就能调动整个联盟的力量,去对付自己的敌人。

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,齐国终于成了真正的霸主。

此后,齐国又逐渐拉来了

许国、滑国、滕国等国家,当时几乎整个中原核心地区的国家,都被齐桓公收到联盟当中。但同时,对于一些大国的加入,齐桓公却很慎重。比如说山西地区的晋国,陕西的秦国,以及南边的楚国。这些国家,就算想来参加联盟,齐国都不太愿意。

因为这些国家,实在是太强了。一旦他们加入,齐国在联盟内部的带头大哥的地位,可能就不保了。

成为霸主之后,接下来齐国可以做的事情,就更多了。当时的齐国,甚至不需要再动用武力,单纯用贸易战和金融战的方式,就能灭了一些小国。

比如说当时有一个衡山国,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信阳。这个国家特别会制造兵器,战斗力还是挺强的。如果齐国想要靠武力灭了衡山国,虽然能做到,但是自身也有损失。

所以接下来,管仲就开始动用贸易战的手段了。管仲先是出高价,收购衡山国制造的武器,导致衡山国的百姓,再也不去种地,没了粮食。一年之后,管仲再出高价收购各国粮食,大举抬高粮价,并且对衡山国进行贸易封锁,让衡山国买不到粮食。

就这样,短短两年的时间,一个武力强大的衡山国,就被管仲彻底玩残了。等到齐国大军抵达的时候,衡山国因为缺粮,基本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。

从公元前679年,齐桓公第一次正式称霸开始,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,齐国的主要任务,就是带着联盟灭国。一边强化自己的影响力,加紧对联盟内国家的渗透。一边带着整个联盟,去消灭那些齐国势力范围内不听话的国家。

就这样,到了十多年之后,齐国在中原地区,已经彻底无敌了。所以,这个时候的齐国,就需要找到新的敌人,以此来让联盟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。

当时齐国找到的敌人,其实有两个。一个是南方的楚国,另一个是北方的山戎和狄人。虽然在战国时期,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,但是在春秋时代,因为中原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原因,楚国大多还被中原各国视作蛮夷。

至于说山戎和狄人,同样也是如此。山戎就是一群生活在燕山地区的渔猎民族,和后来的契丹、女真差不多。只不过,后来的契丹和女真,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。而山戎,则是生活在今天北京旁边的燕山。而狄人,则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,逐渐南下。到了齐桓公时代,他们已经深入到河北省中部了。

对于这几个敌人,当时齐国决定,先打山戎和狄人,然后再打南方的楚国。因为从当时的局势来看,南方的楚国要更强一些。

所以接下来,齐桓公应燕国的求救,率领联盟军队北上,帮燕国进攻山戎。这一战当中,齐桓公直接一口气打到了今天河北唐山地区,已经快要打到东北了。此战之后,山戎被重创,燕国也被齐国彻底扶持起来,成为北方的一座桥头堡,可以阻挡山戎和狄人的南下。

这里多说一句,在齐桓公撤兵的时候,齐桓公曾经把自己打下来的大片土地,都送给了燕国。甚至还因为燕国国君深入齐国五十里,把齐国的五十里土地也送给了燕国。很多人说,齐桓公很蠢,这其实是不了解历史的说法。

实际上,当时齐桓公的这个做法,非常明智。一是因为他给燕国的那些地盘,距离齐国太远。如果齐国直接占领,以后还需要直接面对山戎和狄人的袭击,会彻底拖垮齐国。反倒是把地盘都给了燕国,扶持燕国壮大,以后齐国在北方就彻底没有威胁,可以南下对付楚国了。

二来,当时齐桓公给燕国的这些地盘,里面其实基本没多少人。在当时那个时代,和地盘相比,人口其实才是最重要的。

解决了山戎之后,接下来齐桓公又扶持卫国,挡住狄人的进攻。北方的敌人被挡住之后,齐国又把主力调往南方,阻挡楚国北上。当时楚国进攻徐国,齐国就带领联盟支援徐国,挡住了楚国北上的步伐。

与此同时,当时正好赶上周王室的老天子去世,齐桓公就带着大家,一起拥立新的天子。如此一来,连周天子都是齐桓公拥立。齐国的声势,自然也就达到极致了。

总之,到了齐桓公即位三十年之后,齐国在北方挡住了狄人和山戎;在中原地区组建了联盟,自己做带头大哥;率领联盟在南方挡住了楚国,阻止楚国北上;拥立了新的周天子;同时还把秦国和晋国之类的大国,排除在联盟之外,压制他们的发展。

此时的齐国,放眼天下,其实已经堪称无敌了。

这就是齐桓公称霸的历史。

唯一有些可惜的是,齐国在内部人才培养方面,做的不太好,后来出现了人才断档。尤其是管仲死后,齐桓公又开始宠信奸佞,这就导致齐桓公死后,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,相互混战。这场混战,导致齐国国力大跌,瞬间就丢掉了霸主之位。而秦国、晋国、楚国,则是奋起直追,逐渐成为了接下来的霸主。

如果当时齐国没有内乱,或者齐桓公没有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犯错,那齐国后来的成就,说不定还能更高。整个春秋时代原油配资网,说不定都是齐国的时代了。

周王室齐桓公管仲齐国齐襄公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